【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無人礦車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個名叫卡特彼勒的人就開始研究礦車無人化,很快就發現無人礦卡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安全性和作業效率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此后逐漸利用無人礦車代替有人礦車,也讓卡特彼勒公司成為無人礦車行業的先行者。
不過從全球市場來看,礦區無人駕駛掀起的熱潮與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日漸強烈密切相關。
隨著5G、AI、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加上碳達峰碳歸零等減排政策逐漸落地,每一個無人駕駛賽道都充斥著多名玩家。礦區場景的自動駕駛鮮少受到人們的關注,但事實上礦車有可能是最先落地無人駕駛技術的場景,原因是礦區不僅是封閉場景,并且礦車是低速車輛,技術實現難度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無人礦車不只是帶來了技術,對于采礦行業商業模式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最明顯的一個表現是頭部玩家都或多或少扮演了運營者的角色,這又是為何呢?
傳統采礦行業工作環境惡劣、年輕司機不愿意去礦區,再加上安全事故易發,是人才特別緊缺的國民經濟基礎行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卡車司機缺口在千萬人次左右,迫切需要無人化轉型。但是,盡管國內礦企司機緊缺,在轉型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比起無人駕駛,更需要改進升級的是礦區的基礎設施,比如路面、通信設備等。這是由于國內礦山多且分散,基礎設施普遍較為落后。
二,礦卡車隊從有人切換到無人的花費是一筆巨額開支。比如,載重60噸的主流礦卡價格高達數百萬元,300噸以上的超級礦卡市場價都是千萬元級別。對于普通礦主而言,你要幫我上無人礦車必須要承擔運營可能虧損的風險。
事實上,無人駕駛技術公司和礦企的合作關系類似于婚戀問題。從經濟學意義上來看,婚姻是否順利主要看兩個關鍵點:一是初期的彩禮,二是門當戶對,即價值優勢互補。對采礦行業而言,這兩個問題都要解決好,才能夠“夫妻搭配,采礦不累”。
第一個關鍵是,轉型的資金是否充沛。礦車本身是重資產,礦卡的無人化改造更是一大筆費用,轉換成本讓很多小礦企吃不消,因此需要無人駕駛技術公司帶夠“彩禮”,這是雙方聯姻的“敲門磚”。第二個關鍵,是無人化轉型過程中的難題。如果采用先讓部分礦車升級,無人礦卡和人類駕駛礦車難以配合。
具體而言,礦車作業的有序進行依賴調度系統的監視和管控,人類司機的駕駛規范如果和無人礦車被設定的路線出現沖突,出于對人類司機安全的考慮,無人車要保證人的安全,這增加了無人礦車的技術難度,同時會降低效率,與“降本增效”的初衷背道而馳。
也就是說,只有二者“門當戶對”,在“礦車該怎么開”的問題上消解沖突,才能兼顧采礦的效率和安全。因此,綜合以上兩個主要痛點來看,要想讓無人礦車落地,一是要靠融資的加持克服轉型期“陣痛”,二是賦能模式要從“純技術”賦能轉變為“技術方案+運營服務”的賦能。
2021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5G+工業互聯網”第一批重點行業和應用場景。其中,采礦行業成為5G+工業互聯網首批重點推廣的五大行業之一。政策催化之下,智慧礦山行業融資如雨后春筍。僅在今年8月,就有5家無人駕駛礦車公司完成新一輪的融資。比如:慧拓智能宣布完成2億元B1輪融資;踏歌智行獲得盈科投資領投的B3輪億元級戰略融資;易控智駕獲得數千萬美元B1輪投資。
中國礦山自動駕駛市場規模超千億,2021年-2023年是實現商業化應用的關鍵時期。國內無人礦車還處在初級階段。但另一方面,國內不少專攻智能駕駛的企業對這個賽道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在競逐中,礦山很有可能成為無人駕駛率先落地的場景。
更重要的是,由于科技企業入局礦區的同時兼有運營商的角色,對礦區落后基礎設施改造的權利和欲望也更大,這有助于我國采礦行業更快走向智慧化礦山的時代。
資料來源:談擎說AI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