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導讀:12月的“天象劇場”上新了!天文科普專家介紹,日全食、金星最亮、月“拜”三星、雙子座流星雨極大、小熊座流星雨極大等多部“影片”將輪番上映。
地球上可欣賞的眾多天象中,日全食可謂是“天象之王”。12月4日,一場精彩的日全食將震撼登場,不過,這場“天狗吞日”發生在南半球。凡是親身經歷過日全食的人,都會留下足以銘記一生的印象。除了這些誰都具有的直觀感受外,日全食還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
針對這次日全食,中國天文學家就制定了“日全食期間太陽上層大氣的成像和光譜觀測”、“日全食
近紅外光譜及成像偏振觀測”、“用于日全食觀測的高分辨率成像儀器”等多個科學研究計劃,精密儀器也在此時派上大用場。
用于日全食時拍攝太陽外層大氣光譜的儀器。日全食時,月球掩蓋了明亮的太陽光球,天空背景也降為非日食時的百萬分之一,為觀測光度微弱的太陽外層大氣 (色球和日冕) 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時機,特別在食既或生光時,月球逐漸掩食或露出太陽邊緣,是分層研究太陽外層大氣的天賜良機。為了拍攝色球閃光光譜和日冕發射光譜,要求日食光譜儀具有下列性能: 光力強 (因太陽外層大氣光度微弱);光譜范圍寬(從紫外到可見光);拍攝速率高。
2.紅外光譜儀
當代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已使紅外光譜的意義遠遠超越了對樣品進行簡單的常規測試并從而推斷化合物的組成的階段。紅外光譜儀與其它多種測試手段聯用衍生出許多新的分子光譜領域,例如,色譜技術與紅外光譜儀聯合為深化認識復雜的混合物體系中各種組份的化學結構創造了機會;把紅外光譜儀與顯微鏡方法結合起來,形成紅外成像技術。
另外,隨著電子技術的日益進步,半導體檢測器已實現集成化,焦平面陣列式檢測器已商品化,它有效地推動了紅外成像技術的發展,也為未來發展非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創造了契機。隨著同步輻射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現已出現用同步輻射光作為光源的紅外光譜儀,由于同步輻射光的強度比常規光源高五個數量級,這能有效地提高光譜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3.日冕成像儀
對太陽的觀測非常困難,原因很明顯:它非常非常亮。科學家們使用儀器來探測特定波長的光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正在這個地獄中發生的事情,但通常情況下,像日冕環這樣的結構看起來會很模糊。
高分辨率日冕成像儀捕捉到的圖像揭示了太陽的新秘密以及太陽最外層不斷發生的令人驚訝的復雜過程。這些圖像的細節水平是無法通過以前觀測太陽的硬件實現的。據了解,日冕環是由太陽強大磁力產生的巨大、彎曲的等離子體柱。
本次日全食只有在南極洲才能看到,再加上全球疫情、路途遙遠等原因,能看到的人不會很多。公眾可以借助互聯網來了解此次日全食的盛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