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標準】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計量司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安排,全國新材料與納米計量技術委員會已完成了《物理吸附儀校準規范》國家計量技術規范的征求意見稿。為了使國家計量技術規范能廣泛適用和更具可操作性,特向全國有關單位征求意見。
粉體和多孔材料是材料研發、產業化過程中最基本的構成單元,在許多科研、產業部門具有重要地位且應用廣泛。產業化的迅速發展對粉體和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性質(總孔容、平均/最可幾孔徑、微孔孔容/孔徑等)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迫切需求。粉體和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性質的分析測量通常采用物理吸附儀(也稱比表面積及孔隙度分析儀),目前它已成為許多研究單位、大專院校和產業部門等不可缺少的重要設備;據估計,我國目前擁有各類物理吸附儀上千臺,且不同廠家儀器的計量特性參次不齊。因此,為保證粉體和多孔材料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性質測量結果的可靠性,對物理吸附儀進行校準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盡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我國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已經頒布多項粉體和多孔材料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性質測量方法標準,但這些國際和國家標準均未涉及物理吸附儀的校準;換句話說,國內外迄今為止均尚未發布物理吸附儀的校準規范。我國已研制發布系列粉體和多孔材料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標準物質,利用這些國家有證標準物質對物理吸附儀的計量特性進行評價的時機基本成熟。因此,本項目提出制定物理吸附儀計量校準規范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JJ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和JJF 1094-2002《測量儀器特性評定》共同構成支撐校準規范制定工作的基礎性系列規范。
本規范參考了GB/T 19587-2017《氣體吸附BET法測定固態物質比表面積》、GB/T 21650.2-2008《壓汞法和氣體吸附法測定固體材料孔徑分布和孔隙度 第2部分:氣體吸附法分析介孔和大孔》和GB/T 21650.3-2011《壓汞法和氣體吸附法測定固體材料孔徑分布和孔隙度 第3部分:氣體吸附法分析微孔》的相關內容。
依據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本規范在組織架構上包括范圍、引用文件、術語、概述、計量特性、校準條件、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校準結果表達、復校時間間隔以及附錄等內容。
校準環境條件:
1.環境溫度(10~35)℃、相對濕度不大于80%。2.儀器應置于平穩無振動的工作臺上,周圍無灰塵、腐蝕性氣體、強電場或強磁場干擾,儀器接地良好,且避免陽光直射。
有證標準物質:
根據儀器校準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由國家計量行政部門批準的惰性氣體物理吸附法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性質(總孔容、平均孔徑、最可幾孔徑、微孔孔容、微孔孔徑)標準物質。
本規范為首次發布。本規范適用于采用惰性氣體(通常為氮氣、氬氣或氪氣)物理吸附原理分析測量固體材料比表面積和孔隙度性質的物理吸附儀的校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