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提到牧場你會想到什么?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麗景象,還是牧農吹著短笛騎在牛背上的怡然自得?事實上,如今的牧場早已不是草原放牧的代名詞了,它可以用來代表一定區域內的某種特定的飼養、培育管理體系。而海洋牧場便是各類現代牧場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種。
海洋牧場簡單的來說,就是通過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對于水產資源的產量增加,以及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對于大眾來說,海洋牧場的出現降低了海產品消費門檻,讓更多人擁有了品嘗水產饕餮的機會。
我國海洋牧場的歷史其實并不算短,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建設,并且在當時收獲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而隨著近幾年的發展,我國在海洋牧場的建設上更加重視環境因素的影響,并且養殖范圍和涉及的水產資源類型也有了顯著增加。
但是,我國的海洋牧場同樣存在問題。一方面,總體上來說,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仍處于人工魚礁建設和增殖放流的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針對海參、魚類等眾多海洋生物長勢觀測,還欠缺一套能夠實現實時、智能監測的手段。
不過最近,這一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近日,國內第一艘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在山東省威海市德明海洋牧場進行了海試并交付使用。據悉,該無人船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搭載有水下機器人。船體采用手持智能控制器操作,支持2級海況下的多路徑點自主巡航;水下機器人下潛深度達50米,能夠實現水下高清視頻的拍攝及畫面傳輸。解決了海洋牧場水下情況實時、智能監測的難題。
此外,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普及并且發展起來,對于“海洋農牧化”的進一步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生態漁業的關鍵在于海洋生態的保護以及水產資源產量的控制。這對于養殖環境的把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傳統海洋牧場,針對環境的介入有限,因此為了維系養殖環境的平衡,對于養殖物的種類以及牧場范圍都有一定的限制。而隨著水下實時監測技術的成熟,意味著我們對于水下環境的把控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這有利于進一步發展相關養殖技術,適當的增加水產資源類型以及養殖范圍。
總體來說,現代技術對于養殖業尤其是水產養殖學、海洋資源學的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海洋牧場屬于海洋科技中頗具價值的一個領域,促進其穩定健康的發展對于未來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