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人們對高科技產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卡脖子”技術成了坊間熱議的
話題。近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提出要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在某些工業設備領域,我國每年進口量非常大,幾乎100%依賴進口,這個領域就是
儀器儀表領域。現實生活中儀器儀表無處不在,比如電表、燃氣表、水表、電子測量儀表等,雖然這些產品國內企業也都能制造出來,中低檔產品已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專業儀器儀表設備大部分還是依賴進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現代科技發展實踐表明,誰在科學儀器上擁有話語權誰就能占據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高地,誰就能把握創新發展的先機。
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科學儀器毫無疑問是科研硬實力的展示。相關數據顯示,在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中,68.4%的物理學獎、74.6%的化學獎和90%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借助各種先進的科學儀器完成,或直接與新儀器方法或功能的發展相關。
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儀器在國產化上已取得積極進展,但由于歷史積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科研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在很多大型醫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和省部級檢測機構的實驗室里,滿眼都是進口儀器。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坦言,從目前來說,大部分的科學儀器國外的水平比較高。出于科研的需要,科研團隊的確要買國外的設備,因為要做好的科研,沒有好的科學儀器和條件是很難的。
目前,國內科學儀器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偏低,在中市場難以與進口儀器競爭。據海關數據顯示,按金額統計,我國進口前十位的商品中,科學儀器赫然在列。在業內人士看來,購買國外先進儀器設備開展科研工作本無可厚非,但應避免對進口儀器的依賴或盲目崇拜。全國政協委員藍閩波表示,國內用的科研儀器基本上都是國外的,一旦形成壟斷,對中國科研的影響會很大。
如何盡快實現科學儀器國產化,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已是涉及國家戰略需求、研究生產的“卡脖子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認為:“如果儀器研發硬實力上不去,我們就無法發展自己的科研儀器,不僅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而且容易受制于人。”
科學儀器需要研發上的大力投入才能參與競爭,才能顯現成效。一方面,國家只有加大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學儀器研發的投入,才能培養一批真正能夠做儀器研發的研究隊伍來支撐該領域的發展,創新創業才會起來,有了人,才有可能做出能夠跟國外競爭的儀器;另一方面,國家還要出臺政策鼓勵科學儀器研發公司的發展。
當前,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別設立了支持重大科研儀器發展的專項,多年來已有相當額度的經費投入,并有一些成果出現。在全國政協委員藍閩波看來,未來專項投入應針對急需解決的科研儀器問題予以重點支持。“積累下來,我們受制于人的現狀才能得以改觀。”
在當前局勢下,華為事件為我國儀器儀表發展敲響了警鐘,關鍵核心技術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被“卡脖子”。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