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4月8日,三大運營商聯合推出5G消息業務,華為表示6月將支持5G消息商用,中興通訊也表示預計6月底5G消息將正式商用。
作為經濟新動能,5G“新基建”正在邁入起航階段,2020年,產業鏈上的巨頭繼續加速前行,包括廣電在內的四大運營商預計在2020年年底,將累計開通60萬座5G基站。
5G時代,測試變得很重要
與傳統移動通信技術不同,5G增加了物聯網大規模應用,天線增強技術、波束成型和3DMIMO帶來更大的困難是設備體積越來越小,集成度越來越高。因此,5G時代測試變得更為重要,5G的研發與商用,離不開測試廠商的參與推動。
借助先進的測試
測量儀器,設計人員能夠探索新的信號、場景和拓撲結構,并進一步驗證設備與方案的商用能力。但是,目前5G測試市場份額仍以羅德與施瓦茨、是德科技等測試企業為主,使用的測量儀器大部分來自國外。
據行業協會以及海關數據估計,2017年我國現有通用
電子測量儀器市場銷售額約600億元,其中,進口設備銷售額達到400億元,設備年銷售額達到300億元,90%以上依賴進口。
華為布局5G測試領域
近日,華為出資6607萬元人民幣,入股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華為持股比例為8%。
據了解,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早在2013年就開始布局5G通信測試研發,目前已突破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囊括材料與芯片測試、模塊與器件測試、終端測試、基站測試、網絡測試等類別儀器產品的“5+X”5G通信測試儀器產品體系,可面向5G產業鏈和運營服務各環節、場景,提供系列化的測試儀器產品和解決方案。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為此番斥巨資入股中電儀器,意在打造自己的通信測試儀器工具。在電子測量儀器仍然被國外幾大廠商把持的狀況下,華為是不是又開啟了另一個新領域的“備胎”計劃?
自從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管制“實體名單”后,對華為實施了一系列的打壓措施,例如:禁止Google向華為提供GMS服務,企圖讓臺積電對華為實施限制措施,但這些打壓措施并沒有起到多少作用。不過,從Android 操作系統到射頻前端芯片以及ARM公司的芯片架構可以看出,美國公司或美國主導的公司在多個方面仍占據著華為產品的戰略瓶頸,國產替代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提升自主研發是關鍵
在電子測量儀器領域,我國90%以上需要依賴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提高企業的研發力度,成為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發展的關鍵點之一。但由于行業部分廠商對產品研發和技術投入不深,因此產品的性能沒有得到充分有效釋放,在電子測量儀器方面,缺乏話語權。
2017年科技部發布《“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其中智能測量儀表設計、精確自動補償、生產工藝、裝配等列為“十三五”期間重點任務。
當前5G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各國必爭的堡壘,目前已有超過34個國家和地區實現5G商用,部署3000多個應用實踐。面對龐大的5G測試市場,企業只有擁有真正的核心技術和過硬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享有足夠的競爭力。
據悉,國內測試企業也在5G上加足馬力,為5G的國產力量增添了信心。如星河亮點推出了全部國產化的5G測試設備,包括信號接收器、發射機、頻譜分析儀等;在華為5G新空口技術方案實驗室驗證中,大唐聯儀也成功完成5G連續廣覆蓋場景下的功能測試,成為與華為二階段實驗室測試對接的國內儀表廠商。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電子測量企業將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迎來加速發展和布局調整的重要機遇。此次,華為入股電子測量企業能否帶來國產電子測量儀器騰飛我們拭目以待。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