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人物】為獎勵在我國化學生物
傳感器科研領域取得成果、并對我國化學生物傳感器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科研工作者,2019年8月16日,
儀表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在第十四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14th SCCS)開幕式上頒發了首屆“中國化學傳感器成就獎”學術獎項,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陳洪淵榮獲“中國化學傳感器首屆雷磁終身成就獎”,鞠熀先教授榮獲“中國化學傳感器首屆雷磁杰出成就獎”。
頒獎現場
陳洪淵院士是我國的分析化學家和教育家。近六十年來,他在電化學分析、仿生催化、生物電化學、化學生物學和微全分析系統等領域的研究卓有成就,在化學傳感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1980年代,陳院士以微(超微)電極的基礎研究和生物物質在修飾界面上的電子傳遞研究為切入點,開展系統、深入的開拓性研究,解決了當時研究不斷深入時所面臨的關鍵問題,理論成果寫入IUPAC學科發展總結報告。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生命科學迅速發展和納米科技異軍突起的情況下,他迅速將其與電分析化學緊密結合,并以納米仿生催化和生物傳感分子電子器件為目標,取得了原創性的成果。21世紀初,陳院士高瞻遠矚地開拓生命分析化學研究新領域,發明了新型芯片毛細管電泳電化學檢測法,拓寬了電化學方法在芯片實驗室中的應用范圍,研制成上支“納米-離子敏場效應管化學傳感器”。近幾年來,陳洪淵院士帶領研究團隊承擔了《單細胞時空分辨分析系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研制項目,結合電化學、光譜和質譜技術,研制成高時間分辨和高空間分辨的細胞生物分子動態分析系統,一批創新工作也正蓄勢待發,有望為生命科學研究與應用提供出更新、更好的材料與方法。陳洪淵院士數十年的行為和身傳言教的精神魅力都逐一地變為學生的正能量。他已指導博后、博士和碩士120余名,其中成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名和中國女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2名。他不僅在中國化學傳感器領域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也為我國分析化學的跨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鞠熀先教授圍繞生物傳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聚焦分子識別與信號放大,在生物分子與細胞及其功能分子分析方法和生物傳感等方面取得了創造性成果。他建立了納米結構蛋白質功能化與可控組裝新方法,創建了電化學生物傳感新原理;提出支量子點電致化學發光傳感器,并開辟了這一新方向。他提出生物傳感信號放大的新思想,創建了高靈敏核酸傳感新原理與一系列腫瘤標志物的傳感方法;開創性地建立了細胞內microRNA的原位納米傳感技術。他構建了細胞行為的原位監測與藥敏檢測新原理,細胞表面糖基的原位檢測方法,提出該領域的奠基性工作,設計的DNA分級編碼策略解決了同時檢測特定蛋白上多種聚糖的難題,創建了細胞內多種分子的原位檢測和動態監測新方法。他提出循環腫瘤細胞檢測與癌癥光動力治療新策略,研制出新型可激活型靶向近紅外探針,實現了光動力治療效果的實時監測,解決了癌癥治療的關鍵問題。他已發表論文666篇,被SCI刊物他引28000多次,h-index為89(Google Scholar h-index為97,引用33000多次)。同時,鞠熀先教授在科學出版社、Elsevier、Springer等出版了多部生物傳感方面的專著,為生物傳感領域的發展與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標題: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開幕我校兩教授榮獲中國化學傳感器成就獎)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