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儀表網 儀表研發】12月21日上午,由安徽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制的、搭載在“高分五號”衛星上的核心載荷——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
光譜儀(EM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和大氣
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通過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環境衛星項目辦組織的在軌測試總結評審。
三臺載荷于5月9日隨“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并實現開機成像。其中,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已實現天底、石英漫反射板定標、鋁漫反射板定標、燈像元檢測等模式切換,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已完成天底、耀斑和定標模式切換,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成像儀(DPC)已實現海洋工作模式的切換。
目前,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作為目前國內在軌紫外、可見波段光譜分辨率高的載荷,為我國獲取了大氣痕量氣體二氧化氮等的分布狀況,其分布特征與同類衛星OMI等結果一致。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獲取的溫室氣體光譜數據和同類衛星GOSAT等觀測結果一致。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獲取了多光譜、多角度偏振圖像,成功反演了陸地、海洋上空氣溶膠光學厚度產品及云相態分類產品,是可在軌業務化運行的采用偏振技術手段探測氣溶膠的衛星遙感器。
11月,作為國內首臺大氣污染氣體衛星遙感載荷,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載荷參與了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通過衛星遙感觀測手段,準確獲取污染物時空分布信息,為博覽會空氣質量保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評審中,測試組按照《高分五號衛星工程在軌測試細則》要求進行了六個多月在軌測試,確認三臺載荷各項指標均滿足或優于測試細則技術指標要求,開機工作以來性能穩定,回傳數據具備大氣相關產品的生產能力,獲得用戶一致好評。
未來,三臺大氣探測載荷將快速地獲取地球大氣層敏感成分要素信息,提高我國污染氣體、溫室氣體、顆粒物污染的衛星綜合觀測水平,在環境保護、監測、監管、應急、評價、規劃等方面發揮作用。
(原文標題:“高分五號”衛星大氣環境載荷通過在軌測試評審 回傳數據將支持生產大氣相關產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