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8月16日,由聯合國主導下多國簽署的《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對我國正式生效,一時間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汞作為工業原料,被大量的應用于化工、儀器儀表、電池、照明、醫療器械等領域。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有毒重金屬物質,汞被釋放到大氣環境中后,會長期存在,通過大氣長距離傳輸,并在人體內積累,傷害大腦、心臟、腎臟、肺和免疫系統。
《水俁公約》的由來
1965年,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怪病便是日后引起極大關注的“水俁病”。
這種病初出現在貓的身上,患這種病的貓表現出步態不穩、抽搐、麻痹等癥狀,甚至跳海死去。不久后,在當地村民的身上也發現了這種病,一時間引起極大恐慌。由于這種病只發生在水俁鎮內,因此人們稱這種病為“水俁病”。
水俁病發生地區(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而引起“水俁病”的原因,就是工業廢水排放污染。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水俁鎮建廠,開始生產氯乙烯,后又開設了合成醋酸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過程中需使用到含汞(Hg)的催化劑,這使排放的廢水含有大量的汞,而這些廢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被排放到水俁灣中,水俁灣里的魚蝦被嚴重污染。附近居民捕食水俁灣中的漁產,從而中毒患病。據數據統計,當年有數十萬人食用了水俁灣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魚蝦,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水俁公約》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根據《水俁公約》要求,自2017年8月16日起,我國禁止開采新的原生汞礦;2020年前,將淘汰汞含量超標的電池、開關和
繼電器、熒光燈等產品;同時規定,至2020年時以2010年的用量為基礎把每生產單位排放量和釋放量減少50%,淘汰含汞體溫計、血壓計等添汞產品;2032年8月16日起,全面禁止原生汞礦開采。
汞檢測行業即將站上風口
我國作為作為的汞生產和排放大國,也是公約首批簽署國之一,履行公約任重道遠。
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各個涉汞行業狀況進行監管,對汞的排放量進行嚴格監測,明確含汞廢氣重點管控的相關來源,確定減排目標和措施。
目前,國內外已研發出多種用于汞元測定的
分析檢測方法和儀器,有
測汞儀、原子熒光光譜儀、直接測汞儀、流動注射——原子吸收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等。國外的主要有 Tekran、哈希、lumex等。但進口儀器價格高昂,普遍在150-200萬之間,加上運行費用,日均投入高達數千元。
因此,加快監測設備的自主研發已是迫在眉睫的現實要求。2012年,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投入約1800萬元,啟動汞污染檢測相關課題。
國內一些分析儀器廠商也致力于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雪迪龍自主研制固定污染源廢氣中氣態汞排放連續自動監測系統設備,開辟該類產品國產化先河;2016年,海光科技自主研發液相色譜原子熒光聯用儀,用于汞污染監測;2017年,聚光科技成功研發煙氣汞在線監測系統;開元儀器推出國內首臺全自動測汞儀……
隨著《水俁公約》的頒布與實施,國內汞檢測行業將站上風口,新技術需求大量涌現,市場將呈現出新的業態。把握機遇,順勢而為,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是搶占市場的關鍵!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