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下游】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的書記楊亞群拿出手機,熟練地打開了一個APP,地圖上的小藍點清楚地標注著村里所有貧困戶的位置,經過點擊和確認,“家里幾口人”“人均幾畝地”“地里幾頭牛”一連串數字清晰呈現,結合房屋照片和三維圖景,一本有圖有真相的扶貧賬冊便躍然眼前。對楊亞群這樣過去“兩眼一抹黑”的駐村干部來說,這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系統可是幫了大忙,短短幾天就能摸清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扶貧工作也一下子有了“抓手”。
楊亞群使用的APP全稱是“扶貧到戶”工作平臺,是貴州省國土資源云扶貧掛圖作戰系統的組成部分。提起這個“高大上”的系統,豎大拇指的不止有干部,還有脫貧之路越走越寬的困難群眾。家住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文星村的楊仕賢過去靠種油菜和玉米為生,全家一年只有幾千元的收入,住的是破舊的危房。貴州省第三測繪院經過實地勘察,將老楊一家納入了土地整治就地扶貧作戰圖,通過土地確權和流轉,搞集約化經營,讓土地實現了規模效益。現在老楊一家可以從土地取得穩定的收入,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在鎮上找到了新工作,家庭年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西秀區區委副書記任小生介紹說,土地整治讓勞動力有了多樣化的就業選擇,過去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也回到村里,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貴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地多,坡度大,地質災害頻發。針對有些地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際情況,測繪地理信息部門“不打無準備之仗”,利用增減掛鉤易地扶貧作戰圖,輔助搬遷安置決策。
大數據有大智慧。貴州的“扶貧作戰圖”系統包括八張子圖,分別是:貧困縣分布圖、貧困人口分布圖、貧困戶脫貧動態圖、增減掛鉤易地扶貧搬遷作戰圖、土地整治就地脫貧作戰圖、地質災害治理扶貧作戰圖、扶貧成效考核圖和脫貧目標任務圖。這些子系統分則自成一體,專精一隅,合則層層疊加,系統制勝。省內的三大測繪院分片包干,按照統一底圖、統一平臺、統一圖例、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質量標準的要求,根據各“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具體使用方面,系統既可以對貧困點聚類展示,又能做點距動態統計;既可模擬異地搬遷的路線,又能根據多維數據做分析,大限度地挖掘測繪地理信息的價值。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總規劃師董曉峰說:“我們在2015年做完了貴州省的地理國情普查,思考怎樣更好地運用這些成果,讓測繪地理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此外,利用測繪地理信息大數據,省測繪院在貴安新區打造了基于“1 N 8”模式的互聯網云平臺——利用1個測繪地理空間大數據平臺,建成包括教育、醫療等在內的N個專題分析模塊,來實現識別、幫扶、管理等8個。這些努力讓過去躺在服務器里“睡大覺”的數據煥發了生命力,實現“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的愿望指日可待。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閔宜仁表示:“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扶貧應用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推動地理信息面向政府管理決策的深層次應用。”
結束了長灘村的采訪,記者跟隨楊亞群走到村口,打開的APP上清晰地記錄著剛才走訪貧困戶的時間和行進路線。完成了信息的采集和上傳之后,她對記者說:“有了這個系統,一些干部想在扶貧工作上‘’也不容易了。”
(原標題:貴州以測繪地理信息助力扶貧 人在做 云在算(創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