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百科知識】2015年11月2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刊登了一篇C.P.H Elemans博士的新研究文章,標題為“鳥類與哺乳動物之間通用的發聲機制與聲音控制”。文章中指出:鳥類與哺乳動物都是通過相同的發聲機制——肌彈性氣動力(簡稱MEAD)來發聲。研究此項目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控制器官下方與外部壓力的方式在鳴管(鳥類身上與人類喉頭相似的器官)中模擬發聲組織的振動。為了精密控制密閉容器內的壓力,C.P.H Elemans博士為此選擇了艾里卡特雙閥壓力控制器。
壓力控制推動肌彈性氣動力振動
動物的聲音是由發聲組織每秒鐘數百次振動而產生的不連續空氣脈沖組成。肌彈性氣動力(MEAD)描述了此類振動如何在無活動肌以相同頻率共振的情況下得以持續。一般來講,肌肉的收縮速度快可達250Hz。在肌彈性氣動力理論中,封閉的發聲組織下方積聚著一股氣壓直至壓力迫使發聲組織開啟,其開啟與閉合呈不規則狀,進入發聲組織的空氣被其振動切斷,由此即發出了聲音。振動頻率決定了聲音的高低,而振動頻率取決于進入喉頭(哺乳動物稱之為喉頭,鳥類稱之為鳴管)的氣體流量以及發聲組織的肌張力。
艾里卡特雙閥壓力控制器控制密閉容器內壓力
哺乳動物的肌彈性氣動力(MEAD)發聲機制已被論證,為了證明鳥類也是如此,C.P.H Elemans博士在小鳥的鳴管中模擬了由壓力形成的氣流。研究團隊希望通過精密控制位于發聲組織下端的支氣管內的壓力來測試肌彈性氣動力(MEAD)振動的存在。因為鳥類呼吸系統內的多余空間封閉,采用艾里卡特雙閥壓力控制器無疑是佳方案。分別控制進氣、排氣的兩個閥門根據實驗要求的實時壓力,精密有效地控制進入、排出密閉系統的空氣流量。
艾里卡特差壓式雙閥壓力控制器(上圖為顯示屏外置)
為了不破壞生物結構,實驗過程中須將壓力控制在一個極低(3kPa與大氣壓力之間)的范圍內。為此,我們決定在壓力控制器中內置一壓差傳感器,其中一個遠程傳感器端口連接小鳥的支氣管,另一個通大氣。也就是說,即便實驗過程中支氣管的壓力會發生微小的變化,但相對于當地大氣壓而言卻始終保持不變。兼容模擬量控制、數字信號控制于一體的艾里卡特雙閥壓力控制器,輕而易舉地便幫助項目團隊使小鳥的鳴管處于支氣管升壓狀態下。
壓力控制空間和冗余
除了驗證鳥類的肌彈性氣動力(MEAD)發聲機制,C.P.H Elemans博士還想知道鳥類發聲是源自于的肌肉指令還是一個冗余的控制空間。為此,研究團隊在鳴管處于支氣管升壓狀態下并伴隨肌肉刺激源變化的同時,還不斷變化著環繞在鳴管周圍的鎖間氣囊(簡稱ICAS)的壓力。項目組又另外采用一臺雙閥壓力控制器模擬跟支氣管腔體內壓力范圍相同的1-3 kPa(G)的鎖間氣囊(ICAS)的壓力。研究團隊發現在兩個壓力區(以及肌肉刺激源)內的多種壓力組合能產生相同的基頻,對肌彈性氣動力(MEAD)來說是一種常見的冗余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C.P.H Elemans博士發現維持發聲組織振動的空氣動力并非由聲道內空氣柱的質量慣性產生,而是由發聲組織波動而形成的壓力差產生,維持氣體進入發聲組織高、低壓力交替并非由進入鳥兒喉嚨的空氣量在喉嚨下端形成一低壓區直至發聲組織再次開啟形成,而是靠組織邊緣的波動在鳴管內形成必需的壓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