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產業報道】近年來,環境高響應傳感材料因其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分析特性和無需儀器輔助的便攜式應用而備受矚目。同時,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探索和開發可替代石油基產品的生物聚合物多功能傳感材料,吸引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作為地球上最豐富、應用最廣泛的原材料之一,纖維素因其突出的機械強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調控的化學結構,已成為智能傳感研究中的明星材料。基于化學鍵合、自組裝及配位作用等方式獲得纖維素基熒光傳感材料,不僅在制備過程中展現出制備簡便和成本經濟的優勢,在實際使用時具備多功能性和安全性,并在使用后的處理中體現出可再生與可生物降解的特性,有效降低了對環境的負擔。因此,纖維素基熒光傳感材料在可視化傳感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近期,新疆理化所科研團隊回顧了過去二十年來在纖維素基熒光材料的制備和應用方面開展的工作,并結合團隊在可視化高靈敏、快速、識別有害化學物質方面長期攻關中發展的系列纖維素基熒光傳感的解決方案(Adv. Mater. 2023,35,e2300526;Anal. Chem. 2022,94,33,11679;Adv. Sci. 2020,7,2002991;Adv. Opt. Mater. 2020,8,2000524;Anal. Methods 2022,14,4485),從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的結構特征、纖維素基熒光材料的制備策略、纖維素及其衍生物在熒光傳感材料中的作用、纖維素基熒光材料的傳感應用四個方面展開綜述。最后,分析了纖維素基熒光傳感材料的熒光性能的優化、傳感機制的突破、規模化生產及實際應用的擴展等方面的研究趨勢,并展望了其在先進熒光傳感領域的發展前景。該綜述有助于整合包括材料學、化學、生物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必將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并為綠色可持續的光學
傳感器的開發提供指導。
該綜述論文以“Cellulose-based fluorescent materials for chemical sensing applications”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權威綜述期刊《配位化學評論》(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所為唯一完成單位,助理研究員劉亞麗為第一作者,祖佰祎研究員和竇新存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新疆天山創新團隊、新疆天池博士人才引進等項目資助。
纖維素基熒光材料的組裝制備及應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