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近日,由清華大學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等單位起草,TC28(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的國家標準計劃《信息技術 網絡空間資源分類和標識符編制規則》征求意見稿已編制完成,現公開征求意見。
網絡空間作為繼海、陸、空、天之后的人類第五疆域,已成為承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全新空間。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空間的發展與治理,并就網絡空間發展與治理作出了新謀劃,新探索。網絡空間測繪作為支撐我國網絡強國戰略和網絡空間安全建設的重要核心關鍵技術,其涉及的對象主要包括網絡空間的組成、結構、屬性、行為、特征、規律和趨勢等,探測得到的網絡空間測繪數據是一類典型的大數據,其內容格式多樣、結構復雜、變化迅速,為測繪信息的理解、交互、傳播帶來了較大困難。
填補網絡空間測繪領域內網絡空間資源描述的空白,打破“數據壁壘”,促進開展網絡空間大數據的交互和傳播,實現網絡空間資源的統一描述、整合與管理,是大數據時代提升我國網絡空間管理和治理能力的緊迫要求。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文件由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清華大學、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北京中關村實驗室、泉城省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州綠盟科技有限公司、中移系統集成有限公司、北京水木網景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確立了網絡空間資源分類與類別,規定了類別標識符代碼表示。本文件適用于對多源測繪平臺的測繪實體要素進行統一分類標記,實現多源測繪平臺之間數據共享與復用。
網絡空間資源分類:
應采用線分類法,將網絡空間資源分為門類、亞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五個層次,見表1。其中包含4個門類,13個亞門類,29個大類,98個中類,小類留給各應用領域根據需要進行補充和擴展。(注:負責管理網絡空間資源分類框架的機構待定,因此備用僅供參考。)
門類、亞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定義見5.2-5.6。應由有關管理部門維護和調整分類框架,同一層次中更多的類以及更多的分類層次應給出新增類的定義,并得到管理者認可,才能補充到分類框架中。
網絡空間資源門類:
網絡空間資源包含四個門類。
a) 網絡空間基礎設施:網絡空間基礎設施作為網絡空間的基礎和支撐,為其他資源提供設備和技術上的保障,并不直接面向用戶,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 作為承載網絡空間的基礎結構;
2) 具有一定的物理特征與組織形式。
b) 網絡空間應用服務:網絡空間應用服務是指提供網絡服務的應用,包括提供數據存儲、操縱、呈現、通信或其他能力,這些能力通常使用應用層網絡協議,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 構建在網絡空間中的應用,需要網絡基礎設施作為基礎;
2) 運行具體的網絡協議作為支撐。
c) 網絡空間數據資源:網絡空間數據資源是指存放于網絡空間中滿足人們數據化需求的資源集合,這些數據資源通常依附于網絡空間應用服務上,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 存儲于網絡空間應用服務中,需要網絡空間應用服務作為載體;
2) 面向網絡用戶。
d) 網絡空間虛擬主體:網絡空間虛擬主體是指存放于互聯網上具有網絡虛擬性特征的賬號行為,這些行為需要依托網絡空間應用服務實現,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 依托于網絡空間應用服務實現;
2) 物理主體在網絡空間中的存在形式。
使用場景:
本文件規定的網絡空間資源分類與類別標識符可以用于構建資源圖譜、組織網絡空間測繪數據以支持數據共享等場景,具體的使用場景如下:
a) 在構建網絡空間資源圖譜時,應按照本文件規定的分類與類別標識符編制規則組織建立統一的數據系統和編碼體系,并按照資源分類與類別標識符編制體系組織相應目錄;
b) 在進行網絡空間多源測繪平臺間資源集成共享和存儲時,應按照本文件規定的分類與類別標識符編制規則對參與整合的資源進行統一組織,包括依照表 2 對海量網絡空間資源進行重組,以及采用本文件規定的分類與類別標識符編制規則整合后產生的數據系統應保證網絡空間資源類、網絡空間資源實體和網絡空間資源代碼的唯一性。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