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4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在我院召開了“國家計量基標準(化學部分)資源共享平臺”共享能力評議會。該平臺在完善機制建設的基礎上,以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的分布式化學計量實驗室網絡為組織形式,服務區域遍及全國和亞非、歐美地區。已在食品安全、環境檢測、臨床與大眾健康等國計民生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特別是在應對2008年地震水質污染、奧運食品中興奮劑檢測、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檢測等社會焦點問題中,成功的技術攻關和應用,取得了重大社會影響。在新材料性能檢測、應對貿易壁壘、提升工業產品競爭力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年多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聯合43家參建單位對化學成分量、生化成分量和物化工程量等學科和食品、環境、大眾健康、機電產品應對歐盟RoHS指令、能源與材料等應用領域的現有測量資源進行了整合和完善。完成了資源調查報告12份、制定管理技術文件41份;整合制定國家標準、檢定/校準規范35項,完善測量方法110項;新增標準物質189項,開展比對65項,申報成功國家測量與校準能力178項,組織國內比對/能力驗證22項;收集、整理化學計量基標準資源信息7800余條;開展國內外培訓和交流活動,直接受訓和交流人數達2000多人次;建立了涉及化學計量基準、標準、參考方法、參考實驗室以及相關政策和技術法規的網絡信息服務數據庫;通過門戶網站()、出版系列叢書、舉辦專業性培訓班和學術交流會、開辦網上學習課堂等多種方式,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全社會共享;通過提供計量基標準技術服務、標準物質發售、參考方法的推薦使用、標準規范的頒布實施等多種渠道,實現了實物資源的社會共享。
專家組在聽取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化學分析所副所長馬聯弟研究員做的平臺評議報告后,對該平臺的建設成果及其共享服務的效果表示十分滿意。特別對本平臺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的組織形式;服務于食品、環境、大眾健康等重要領域的明確的針對性;通過比對和合作檢驗平臺成果,實現接軌的工作模式等特色給予充分肯定。并建議有關部門對該平臺給予政策和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進一步完善硬件條件及實驗環境,以目前的成果為契機,不斷做大做強,以提升我國化學計量基標準的質量與共享能力,支撐科學技術、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該意見將為科技部、財政部確定平臺轉入運行服務階段提供決策參考。
評議專家組由張玉奎院士、鄧玉林教授、張新榮教授等9位專家組成。科技部平臺中心,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計量司的有關領導及我院吳方迪、段宇寧副院長參加了此次評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