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近日,由機械工業
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 、清華大學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重慶川儀股份自動化有限公司 、上海自動化儀表有限公司 、沈陽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起草, TC124(全國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的國家標準計劃《邊緣智能儀表通用要求》征求意見稿已編制完成,現公開征求意見。
在國內外自動化領域,特別是在流程領域基于現場總線的儀器儀表逐漸開始普及。相比傳統儀表,基于現場總線儀表具有更強大的信息交互能力,在通信、診斷、管理等功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現場總線技術為FF(基金會現場總線)、PROFIBUSPA、HART 等,用于流程的這幾種現場總線的通信速率較低,主要完成周期性測量控制功能和有限管理功能。用于流程領域的儀器儀表的集成技術主要有 EDD、EDDL、FDT、FDI 等,其中基于 EDD 和EDDL 的儀器儀表設備集成方案使用比較廣泛,該方案的缺點是不能實現語義交互,完全依靠配置文件,對數據和設備模型表示沒有相應的語義信息,集成方案較為復雜。
隨著智能制造的逐步推進,將產生無人工廠、個性化生產、柔性制造等新的生產制造模式,同時也要求更高的生產過程可靠性、穩定性、經濟性。新的生產制造模式將對設備、生產運行管理、企業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對于儀器儀表,作為執行工業現場測量任務的測控設備,需要在通信集成、不同應用環境適應性、智能化功能等方面取得進展以適應新的制造模式和發展趨勢。
本標準聚焦邊緣智能儀表通用體系架構及功能要求,提出由廣義互聯、功能重構、邊緣智能等特征的邊緣儀表的應用體系架構及設備體系架構,并針對邊緣智能儀表的集成交互、自診斷、可重構、遠程運維、處理決策、端邊云協同等提出相應的要求,可以指導儀表制造商、集成商等對邊緣智能儀表的研發、生產及應用,推動傳統儀表向智能化發展,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基礎性作用。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標準規定了邊緣智能儀表應用體系架構、設備體系架構以及通用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制造商、集成商等對邊緣智能儀表的研發、生產及應用。本標準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范圍;第二章:規范性引用文件;第三章:術語和定義;第四章:邊緣智能儀表應用體系架構;第五章:邊緣智能儀表設備體系架構;第六章:邊緣智能儀表通用要求;附錄 A:邊緣智能儀表端-邊-云協同過程故障診斷;附錄B: 邊緣智能儀表端-邊-云協同過程故障診斷。
本標準的制定有利于推動傳統儀器儀表的智能化升級,為智能工廠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供強力的支撐,同時對于新型的儀表形態如視覺檢測傳感設備等都具有較好的借鑒及推廣意義。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