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10月11日,山東省政府網站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全面加強山東省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更好發揮計量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結合《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計量在服務保障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成,科研創新能力、計量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計量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計量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加強省級計量科學研究機構能力建設,新建10個省級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培育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先進測量實驗室、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等計量創新平臺5個。
——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新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0個以上,服務先進制造業企業3000家以上,引導發展100家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計量器具、
傳感器、
儀器儀表生產企業,15家標準物質生產機構,培育20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全省新建和升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600項以上,研制標準物質1000項以上,制(修)訂省級計量技術規范100項,強制檢定項目省級及以下建標覆蓋率達95%以上,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滿足社會95%以上的量值傳遞溯源需求。
——計量基礎支撐體系更加完善。推動計量惠民工程實施提質增效,建設20個省級誠信計量示范縣(市、區)、50個以上誠信計量示范街(社)區,引導培育誠信計量示范單位5000家以上,加強計量文化和科普工作,建設30個計量文化基地,聘請100名計量文化宣傳大使。
展望2035年,計量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全面建成,關鍵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推動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水平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和完善發達的計量技術服務業,計量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計量監管工作全面加強。
在加強計量技術研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計量測試理論、方法與應用技術研究,重點推進計量數字化轉型以及計量器具遠程、在線、嵌入式校準技術研究。針對極端條件、復雜環境和實時工況的計量需求,研究復雜條件下的量值傳遞溯源等共性技術。加強分布式系統和傳感器網絡計量技術研究,突破動態、在線、原位校準技術瓶頸,解決極端量、復雜量、微觀量等多參量和綜合參量的準確測量難題。
加強產業計量技術研究。瞄準先進制造業發展趨勢,組織開展數字化模擬測量、跨尺度測量、復雜系統綜合測量、工況環境監測等測量測試技術研究,強化計量對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推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計量儀器設備中的應用,集中突破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高精度傳感技術,提升傳感器穩定性、可靠性和準確度。
完善計量創新協同機制。整合計量優勢資源協同攻關解決計量測試難題,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先進測量實驗室。面向國內經濟主戰場、面向省內重大戰略計量需求,開展計量科研需求采集、聯合攻關,推進計量領域科技創新與應用,培育建設計量科技創新基地。
在強化計量應用支撐,服務重點領域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夯實先進制造業計量根基。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十強”現代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產業計量測試聯盟,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落實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重點開展基礎零部件特性量及結構成分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基礎材料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性能評價、基礎工藝過程計量控制研究和應用。開展大空間精密測量、高電壓、太赫茲、電磁兼容等領域測量方法研究和測量裝備研制,提升產業計量基礎支撐能力。依托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建設工業計量基礎數據庫,強化制造業計量數據管理和應用。實施儀器設備質量提升工程,加強高端儀器設備核心器件、核心算法研究,重點在核電儀表、分析儀器、智能傳感器等領域進行技術攻關,研發小型在線質譜儀、化學傳感器、光學傳感器等精密計量器具。建設環境監測儀器、色譜儀、質譜儀、流量儀表、電力儀表、坐標測量儀器、材料試驗機等10個左右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聚集區,培育一批儀器儀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升儀器設備研發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培育20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
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加快醫療健康、食品安全領域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提升疾病防控設備、醫用冷鏈裝備、眼科光學儀器等醫療衛生計量器具量值傳遞溯源能力。加強用于醫療衛生的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管理,保障醫療衛生領域量值準確。開展醫用計量器具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突破臨床診斷與精準治療等關鍵計量技術,研制檢測裝備和標準物質,支撐生命科學、生物醫藥、醫養健康等產業創新發展。加強公共安全、自然災害防控等領域計量技術研究和服務。
強化鄉村振興計量保障。開展“計量服務下鄉”活動,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強糧食購銷等涉農領域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和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管理,持續提升農業農村領域計量保障水平。聚焦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全鏈條計量保障需求,開展現代高效農業、農機、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領域測量測試技術研究,推動農資產品質量提升。強化計量對農田水利、農村物流、鄉村醫療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支撐和保障,培育冷鏈物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
服務海洋強省建設。推動建設國家海洋計量科學研究中心,突破海洋水聲、海洋重磁、海洋溫度等方向的關鍵測量技術,提高海洋計量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培育海洋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海洋專用儀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重點研究用于模擬全海深壓力、溫度及鹽度范圍的全海深環境模擬艙,解決深海傳感器在線溯源難題。健全海洋精細化工、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港口等領域計量保障體系,服務海洋強省戰略深入實施。
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構建“雙碳”計量管理體系、計量技術體系和計量服務體系,為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提供計量支撐。加快建設“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計量監測體系,開展鋼鐵、電力、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碳排放直接測量方法和在線監測設備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規范碳計量器具管理。加強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和精密測量技術研究,開發碳排放測量器具,探索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碳計量實驗室。加強能源資源計量數據應用研究,培育建設碳計量中心,推進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
筑牢數字賦能計量基礎。推動計量技術與量子通訊、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加快建設高精度時間頻率、傳感器動態校準等計量標準。加強數字計量設施建設,以量值為核心,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能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加強生命健康、裝備制造、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節能降碳等領域計量數據應用,爭設國家計量數據中心山東分中心,培育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開展集成電路、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北斗導航系統等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加快計量測試平臺建設和示范應用,服務整裝和零部件企業協同發展。
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提升。研究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加快推進碳纖維、高端鋁材、橡膠、石墨烯、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材料組成、結構和性能等關鍵測量測試技術研究,滿足新能源新材料行業量值傳遞溯源需求。強化計量在清潔能源發電、儲能及分布式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培育建設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重點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新材料和復合材料關鍵元素、參數測量及溯源性技術研究,完善全產業鏈計量支撐體系。
提升現代基礎設施計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交通、信息、水利等現代化基礎設施計量支撐體系,培育交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機場、軌道交通等領域計量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突破極微弱光探測測試技術,研制光通信領域國際領先的超高靈敏度、超高精度計量檢測裝置。研制明渠流量計量等水資源計量專用設備,建立完善水資源專用全口徑、大流量、復雜工況的計量標準。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池、充電設施等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測試評價,加強智能汽車計量測試方法研究。
(更多內容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