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夯實計量基礎,深化計量改革,進一步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推動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第三次征求意見稿)》(下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計量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部分領域計量科技創新力、影響力達到國內先進,在貴州初步建成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的重要支撐。
計量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不少于20項、研制
標準物質不少于10項,爭取建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計量科技創新平臺。培養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區域影響力的計量專家隊伍,切實提升貴州計量科技創新水平。
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建立8家國家級、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形成不少于30項專用計量測試方法和技術規范,省級強制檢定項目建標覆蓋率達到95%,計量服務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日趨完善。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持續深化計量“放管服”改革,探索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計量監管模式和制度體系。強化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維護市場秩序,強化民生計量保障。
到2035年,貴州省計量科技創新水平與計量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建成滿足貴州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現代化計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
在加強計量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加強計量基礎技術研究。加強基礎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量測試技術。推進前沿技術與計量技術的融合創新,努力解決極端量、復雜量、微觀量等測不準、測不全、測不了的計量技術瓶頸。
開展新型量傳溯源技術研究。積極主導或參與扁平化量傳溯源技術研究,推進數字化測量、工業互聯及復雜系統綜合計量,推動智能化、網絡化技術在計量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建立符合貴州發展實際的量值溯源體系。
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聚焦“四區一高地”建設,推進具有產業特點的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快推進能源數據、溫室氣體等領域的自動監測、在線計量及數字化計量研究,不斷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計量技術支撐。
構建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生態。強化各級政府、各部門責任意識,將相關研究內容納入各級政府科技計劃申報指南。培育科技創新土壤,爭取建立計量領域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強化產、學、研、用合作,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激勵政策。
在強化計量應用,服務重點領域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支撐先進制造與質量提升。圍繞我省十大千億級產業,加快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積極引導計量技術機構與企業等合作,開展具有產業特點的計量技術研究,不斷強化我省產業發展的計量技術支撐。
提升精準測量計量保障能力。圍繞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國土資源等領域的計量需求,不斷提升精密測量和大尺度空間測量能力,切實保障我省精密測量與大尺度空間測量的計量保障能力。
服務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發展。以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計量技術相融合。開展
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等計量技術研究,不斷完善人工智能計量溯源體系。
服務數字貴州建設。圍繞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計量技術對智慧工廠、智能車間等支撐作用。推進跨行業、跨部門計量數據融合與共享,探索遠程監管、移動監管等新型監管模式,建設計量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助力數字貴州建設。
支撐雙碳目標實現。進一步完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規范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數據統計。在能源計量數據挖掘與應用、碳足跡追蹤、碳排放測試等領域開展相關研究,不斷提升雙碳目標的計量保障能力。
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態問題,建立健全計量標準,圍繞新型替代清潔能源,不斷完善量傳溯源體系,為我省建設“國家公園省”提供堅實的計量技術支撐。
服務安全生產。圍繞采礦安全、建筑安全、交通安全等領域,建立健全計量標準,加強相關計量測試瓶頸攻關,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服務大眾健康。圍繞疾病防控、健康醫藥等領域,加快推進計量溯源技術、標準物質等研究,填補相關量傳溯源空白,切實筑牢大眾健康的計量保障體系。
交通基礎設施計量保障。圍繞我省公路、水運、軌道交通等領域,大力加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與計量標準建設,為鞏固提升我省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的地位提供堅實的計量技術支撐。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