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按照重慶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團體標準工作程序,標準起草組已完成《社區生活垃圾固定源惡臭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的編制工作。現按照《重慶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垃圾分類制度已被納入我國國家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垃圾分類將重塑垃圾投放、垃圾收運、垃圾處理處置全過程的技術鏈條。但當前技術改革的核心聚焦于后端垃圾分類收運及處理處置,卻在前端投放過程中的惡臭污染較少涉及。
垃圾分類后,其組分將有較大變化。其中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較少產生惡臭污染問題,而廚余垃圾因水分含量高、有機組分多,更易導致惡臭污染。由此衍生出的不同垃圾類型的盛裝容器、收運間隔時長、暫存間除臭處理等問題亟待解決。本標準擬從惡臭污染控制角度對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裝置及設施的配置及管理進行規范,著眼于進一步提升社區生活垃圾收集系統的二次污染防控水平。
本指南規范按照 HJ 526-2010《環境工程技術規范制訂技術導則》和 GB/T 20001.7-2017《標準編寫規則 第 7 部分:指南標準》的規定編制。參考GB 14554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T 19095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GB/T 20647.1 社區服務指南第1部分:總則;HJ 905惡臭污染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55 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CJJ27 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T 280 塑料垃圾桶通用技術條件;CJJ274 城鎮環境衛生設施除臭技術標準;CJ/T 516 生活垃圾除臭劑技術要求;T/ACEF 002固定污染源廢氣惡臭排放自動檢測技術指南等文件編制而成。
本標準規定了城市社區生活垃圾在分類收集過程中,其垃圾桶、垃圾暫存間等固定裝置及設施的位置、惡臭監測及其惡臭污染控制措施的有關要求。本指南包括前言、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及定義、技術措施、惡臭監測、社區管理要求、附錄等8部分內容。
1.適用范圍
本技術規范明確界定其適用范圍為城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及收集過程,主要的空間對象包括社區使用的垃圾桶、垃圾暫存間等固定裝置及設施,主要的目的是對上述空間對象的惡臭污染進行控制及監督管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指出了本技術規范所參考的主要政策及其他標準規范。
3.定語和定義
說明了本技術規范所涉及的術語和定義。包括“社區、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固定源、垃圾分類、垃圾投放點、垃圾暫存間、惡臭污染物、惡臭監測”。
4.技術措施
從垃圾投放點惡臭污染源控制、垃圾暫存間惡臭污染控制兩個方面提出社區固定源惡臭控制的技術措施。具體舉措包括:(1)垃圾投放點的數量及位置的合理設置;(2)地面硬化處理及防漏接盤的使用;(3)垃圾桶的規范化使用;(4)生活垃圾管理人員的安排;(5)垃圾的清運間隔時長;(6)垃圾桶的清洗;(7)垃圾暫存間的設置要求;(8)垃圾暫存間與其他設施的區隔;(9)除臭劑的使用;(10)負壓系統、惡臭監測及去除裝置的設定;(11)甲烷濃度預警裝置的使用。
5.惡臭監測
從惡臭因子的類型、采樣方法、分析測定方法等方面提出惡臭監測的內容。
6.社區管理要求
從垃圾分類管理臺帳、應急預案、生活垃圾管理人員的設置、垃圾清運、宣傳教育等角度提出社區管理要求。
7.附錄
分別給出垃圾桶外形結構示意圖、管理人員巡查表樣表、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臺帳樣表。
本標準適用于城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及收集過程中,垃圾桶、垃圾暫存間等固定裝置及設施的惡臭污染控制及監督管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